成保公司質管部 蘭林
現在,全國各黨政軍、企事業、各現代新興行業、各服務業都在深入理解“中國夢”、“新常態”等關乎今后國家和企業以及個人民生幸福的大事,這已形成趨勢、也是發展方向。
作為中小型機械制造企業,進入新常態面臨的態勢:增長放緩、質量要求更高、為生存而戰的艱難時刻。
我們圍繞日常生產的傳統型檢測設備就是我們的常態。但是,隨著中國經濟進入增速換擋期,高速增長時代的結束,傳統的依靠勞動力成本和資源投入獲得“暴利”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,企業主要依靠信息、知識和技術這些新要素,依靠創新來滿足個性化需求、滿足質量與差異化需求,從而獲得比較優勢和核心競爭力,以獲取更大利潤。
個人對重點部門“新常態”的認識:
營銷方面:充分利用網絡實現產品詢價、方案比較、新產品使用及開發建議的信息匯總,與客戶及潛在客戶積極互動,及時引導企業緊跟市場、緊跟客戶,及時 “將客戶轉變為用戶”。
客服方面:逐步貫徹“制造業服務化”思維,即制造業企業由僅僅提供物品或物品與附加服務向“物品—服務包”轉變。深入理解“客戶(一次性的)變用戶(永續與迭代服務)的概念”。
最終形成“服務型制造”,即企業為了實現制造價值鏈中各利益相關者的價值增值,通過產品和服務的融合、客戶全程參與、企業相互提供生產性服務和服務性生產,實現分散化制造資源的整合和各自核心競爭力的高度協同,達到高效創新的一種制造模式。
服務型制造是基于制造的服務和面向服務的制造,是基于生產的產品經濟和基于消費的服務經濟的融合,是制造與服務相融合的新產業形態,是一種新的制造模式。
新產品開發方面:精專為上,強化主業;市場引導,滿足個性化與差異化,積極轉化個性化與差異化為新常態下的常規產品,為逐步實現“制造業服務化”,并最終形成“服務型制造”打下基礎。
以上創新“新常態”,基本上都在圍繞“滿足個性化與差異化”,逐步實現“制造業服務化”,并最終形成“服務型制造”的企業。因此,個人認為,在實際生產與工作實踐中,各相關部門的新常態應表現在以下幾方面:
a、跨部門協作、提升效率:在不增加人力物力、不增加機構的前提下高效實現“個性化、差異化”服務。
b、部門領導提升思維定式:及時完成常規工作、跨部門發揮領導和員工個人能力,提升總體效能
c、貫徹從“常態—非常態--新常態-長期化”的思維,積極、及時的將新常態轉變為提升后的常態,再創更高效的新常態。
為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,企業、部門及個人首先要進行目標定位,以可持續發展為方向,迎接知識市場經濟、虛擬經濟的到來。
這就要求我們觀念上要適應,認識上要到位,方法上要對路,工作上要得力。
新常態經濟是惠民生使人們幸福的經濟,它不僅是GDP。新常態經濟學是幸福經濟學,它需要創新驅動力
提質增效是新常態的本質,新常態的指向是國民生活質量提高,老百姓(員工)的“獲得感”提升,就業穩,價格穩,民生保障更完善。
在以非創新發展的時代,中小企業的定位是補缺。在一個以創新發展作為主導方式的時代,中小企業將會成為創新發展當中的一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力量,在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當中具有戰略性地位和作用(個人認為:我們企業主要體現在滿足個性化差異化產品發展方向,并逐步實現“制造業服務化”,以及最終形成“服務型制造”)。